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崇平帝:卫国公征战有功…诸卿以为如何封赏?_红楼之挽天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崇平帝:卫国公征战有功…诸卿以为如何封赏?

第(2/3)页

话。

  后光明天皇笑着看向那蟒服少年,说道:“家姐此刻还在路上,家姐曾经说,卫国公写的那三国话本,乃是一代英雄。”

  这几天,他已经打听过了,汉朝皇室根本不会让外族番邦之女进入皇室,成为王妃。

  贾珩点了点头,清声道:“明正天皇过誉了。”

  后光明天皇道:“卫国公,家姐其实对卫国公一直仰慕有加,不若再见上一面,当面请教三国话本一些疑惑之处。”

  贾珩默然片刻,说道:“这个……不太合适吧。”

  后光明天皇道:“只是简单见上一面,卫国公不要误会。”

  贾珩闻言,摆了摆手,道:“没有误会。”

  不知为何,总觉得这后光明天皇有一种拉皮条的既视感。

  后光明天皇点了点头,也不再多说其他。

  待后光明天皇离去,贾珩也回到书房歇息,开始思量接下来之事。

  战事既了,但善后事宜完成,就该返回登莱,或者在天津筹建海军,不过在此之前,可能还要回一次京城。

  ……

  ……

  时光匆匆,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就是崇平十八年的正月十六,也到了崇平帝新年伊始的一次大朝。

  回首而望,可见整个崇平十七年在大汉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迅速度过,自江南、安徽、河南诸省,再到湖广、巴蜀、东南三省,如火如荼。

  尤其,自秋粮征收以后,大汉国库一下子丰殷起来,新政逐渐显现出威力,而原本士林舆论对新政的攻讦之音,一下子也彻底消失。

  大汉,神京城

  大明宫,含元殿

  崇平帝正在召集一众内阁、军机大臣并六部尚书,商议军情,殿中众人都是济济一堂,开始叙事。

  发生在倭国的战事已经在神京城发酵了许久,而大汉文武群臣以及臣民都在讨论着这场战事。

  崇平帝正在御案之后阅览着贾珩递来的奏疏和军报。

  军报自是关于贾珩从山东登莱出兵,在济州大胜以及朝鲜国王重新投效大汉,愿为藩属之臣的经过。

  崇平帝面色振奋,语气之中难掩喜悦之意,说道:“贾子钰这次歼灭女真八旗精锐,自此战以后,辽东女真已失精锐二分之一多,反攻优势已具,收复辽东只是时间问题了。”

  下方的内阁阁臣,李瓒、高仲平等臣,面上也见着一抹喜色。

  高仲平是过年时候,入京述职回来的,东南诸省的新政已经步入了正轨,高仲平要在不久之后前往两广,对大汉新政最后一块儿地界开展工作。

  而刑部尚书赵默、翰林院掌院学士陆理等人,眉头却蒙上一层凝重。

  经过此战以后,卫国公愈发势大难制了。

  崇平帝目光逡巡过一众朝臣,道:“诸位,贾子钰这次提出要在倭国的江户驻军,诸位觉得如何?”

  这时,吏部尚书姚舆面色肃然,开口道:“圣上,驻军劳民伤财,路途迢迢,多有不便。”

  崇平帝沉吟道:“戴权,将卫国公的奏疏给在场诸位大臣念念。”

  戴权应命一声,然后展开奏疏开始念诵起来。

  其名:“上奏安平倭岛之奏章。”

  贾珩的这封奏疏,也被后世研究古日本江户战史的学者称为《卫公奏折》,其中很多名言为历史学家反复玩味。

  其言:“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我大汉欲谋万世之基,当宽以待民,示外夷于强,谓之掠外而奉养于内,自崇平十五、崇平十六年,东南、粤海钞关开设以来,百姓士民,举家舍业,拓海经商,自始士绅欢颜,藏富于民,内陆如河南河北之民而不加赋而财用饶,纵灾害频仍,屡兴刀兵,然国库尚能自给自足,不见窘困,何也?汲海贸之利耳。”

  “如能以海贸之利,业成国库财源五分之三,大汉将永不加赋,乃至废除民赋,可渐除掠民治乱循环之厄,是故,以海贸关税奉养天下臣民,乃朝廷长治久安,社稷万世不易根本之策也。”

  正如后世废除农业税,那是工业税以及商业税的增长,渐渐不需要民脂民膏奉养天下官员。

  而后一句话,更是为后世研究古日本史的学者认为,这是卫国公整合华夏周方势力的野心萌芽。

  “……惟欲拓海经商,谋长治久安之策,当先征服海夷,欲征服海夷,当先征服倭国,时倭岛物资富饶,倭夷盘踞,国穷民困,孱弱几如蹒跚之婴,此乃上天以赠我大汉也。前贤曰: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自朱明之朝,倭人时有侵扰东南、残害士民之戾举,向使收揽倭国,牧为臣藩,化夷为夏……后世中国之民,皆可免遭倭寇滋扰之厄,收海贸之利奉养百姓,此除其弊而得其利也。”

  倭国如果不化夷为夏,肉烂锅里,将来时过境迁,肯定还会派兵侵华,这都不用说,因为一个地狭民多,资源匮乏,不向外掠夺资源,怎么可能让本国国民过上好日子。

  一直搞内残外忍那一套,忍辱负重还行,但长久还搞那个,是不会长久的!

  “如今我大汉驻军于内,近可辖制倭国,牧役倭民为劳力,滋养我海军,远可海贸护航,获物资而为己用,如虑及驻军靡费国帑,皆由倭国供给,乃不费我大汉一两一粟。”

  文臣集团不是担心劳民伤财吗?现在所有辎重供给全部由倭国供给。

  当然,前提是汉军通过武器代差的战力,来实现对倭国的全面压制。

  “辽东女真经倭国大败,精锐已失泰半,国力衰微,盘踞一隅,苟延残喘,而我大汉自海路,得朝鲜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173xsv.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