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如此秀才_大宋好官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如此秀才

第(2/3)页

佃客,出工不出力。所以这条,应当在契约上写明白才是。

  张正书在思虑间,那些佃客已经迫不及待了:“小官人,可以立字为证的啊!”

  “是啊,若是有了字据,你让我等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只要钱给足了,做什么都不是问题。

  张正书对着管家张通招了招手,说道:“通书,你来起草罢!”

  “小官人,我等再寻来一个秀才做保人罢!”

  一些个聪明的佃客,已经飞奔回村中,去找秀才了。张正书是知道的,北宋初年,秀才这个词,一般是指参加多解试,但没有中举的读书人。毕竟这些读书人也是地方上出类拔萃的学子,考不上也得给个美名的,这叫优待读书人。解试考中了的,就叫举子了,也叫举人。不像明清之时,举人一旦中举,就终身是举人。在宋朝,举人不过是考省试的资格而已,只要省试没有取中,下次解试还得参加。当然了,宋朝对多次中不了进士的举人,会有免解试的优待。

  而想要参加解试,一般是乡中选拔考核或者举荐,基本就是在本乡本县本村的读书人中选一些尖子生,跟后世的摸底考试差不多,而这些被选上的尖子生,就是秀才了。推举参加解试的方式有太多种了,比如国子监取解试,诸州府取解试,开封府取解试,各种别头试什么。诸州府算是最普遍的一种了,就是各个州为下属乡县举行取解试。

  在宋朝前期,这个秀才就是对学习好的学子的称呼。但是宋朝也没什么强制规定,平头百姓也分辨不出读书人到底哪个学业好,哪个学业差,于是乎发展到后来,这个秀才嘛,就是宋朝读书人的泛称了。

  只要一个参加了县学、州学的学子,身穿儒袍的,都会被人称作是秀才。

  嗯,你没看错,张小官人你也可以叫他张秀才,因为张正书也是挂名在县学里的学子,虽然……咳咳,他的课业嘛,能气死教谕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173xsv.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