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巴巴罗萨_抗战之重整河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65章 巴巴罗萨

  “向东出击的目的是保卫帝国领土不会遭到空中攻击,从而使得柏林和西里西亚的工业区能够正常从事工业生产!”

  “第三帝国需要战略纵深就必须粉碎东边的红色帝国,解除红色武装,使得从波兰边境到伏尔加全由德意志驻守和统治!”

  以上都是小胡子的话,在他的计划里只打算打到伏尔加河。

  在他看来伏尔加河以东全部是原始森林,冬天冷的要命,没必要在这个阶段就去占领。等到将占领区的资源统筹完毕之后再行扩张也不迟。

  1941年5月15日,巴巴罗萨计划的所有准备工作皆已完成。

  巴巴罗萨计划准备工作完成后,小胡子完全从大不列颠战事不顺的影响中走了出来,他的情绪前所未有的高涨,他踌躇满志,他意气风发。

  他将接过拿破仑手上的接力棒,向东!向东!

  落榜的美术生将成为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

  数百万军队和他一起,将征服的目光投向了东方。

  莫斯科在1941年的1月份便收到了美国方面的情报!

  美国人告诉慈父,小胡子正在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

  但莫斯科并未重视这份情报。

  1941年4月,正为大不列颠战事焦头烂额的丘胖子也给慈父寄来了一封信,善意地提醒第三帝国将向苏联发动攻击。

  从4月到6月,大不列颠一直在传递这方面的情报。

  由于此前绥靖政策的影响,莫斯科根本就不相信大不列颠提供的情报。

  他们反而认为大不列颠不怀好意,想要挑拨苏维埃和第三帝国睦邻友好的关系,从而将德军的注意力从西线吸引到东边,以缓解大不列颠的压力。

  苏维埃一直在进行战争准备,慈父坚持认为,在结束大不列颠方面的战斗之前,小胡子是不会轻易向东攻击的。

  留给伟大苏维埃准备的时间至少还有一年。

  领导人的看法影响到了西方面军的所有将领。

  之后关于第三帝国要攻击苏维埃的情报越来越多,前线军官以及莫斯科方面才开始注意。

  但为时已晚。

  1941年6月22日早上4点。

  苏德边界上数百万大军的通讯电台里传出了同一个声音:

  “多特蒙德!”

  这是约定好的进攻暗号。

  一时间,5万门大炮齐怒嚎,炮弹如狂风暴雨一般砸入了西方面军的阵地,送走了无数正在昏睡的红军战士。

  第三帝国600万大军兵分三路,在6000架飞机、4500辆坦克的掩护下突入苏联。

  战争全面爆发!

  由于取得了大不列颠空战的胜利,德军空军的力量比历史同时期强盛了1/3。

  坦克方面。

  江东在三年前便将虎式坦克的设计方案给了小胡子。

  在参与巴巴罗萨行动的4500辆坦克中,有1500辆为当今时代最强的虎式重型坦克。

  这个数量甚至超过了原本历史时空中虎式坦克的总产量。

  由此可见第三帝国军工在战争初期时的强悍。

  改先进无线电技术的加持下,第三帝国空军只用了一天就报销了苏联1500架飞机。

  完全取得了战场的制空权。

  坦克呼啸而过,由88毫米高射炮发展而来的88毫米坦克炮轰开一切阻碍,就像利刃扎入胸膛,东欧平原对于重型坦克似乎是不设防的。

  全世界都顶住了呼吸,看着第三帝国的军队如闪电一样在东欧炸裂。

  ……

  北平西苑!

  作战指挥室里挂起了一张巨幅东欧地图,参谋部里的参谋以及在北平周边的第六兵团高级军官都被江东叫了过来,关注苏德大战的同时也学习第三帝国的闪电战战术。

  第三帝国的三路大军就像是巨鹰的巨爪,将整个东欧平原牢牢的握在手里。

  “总司令,苏联一直在防备着第三帝国,也一直在为战争做准备,他们为何会败得这般快,简直一泻千里啊……”

  一个年轻的参谋疑惑地问道。

  其他人也表达了相同的疑惑,数十万红军顷刻间灰飞烟灭,那可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战士啊,怎么会连一道防线也组建不起来。

  江东向所有人笑了笑,淡淡地道:

  “600万大军、5万门火炮、6000架飞机、4500辆坦克,这些东西对我们很多人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从没有感受过这数字之下的战场!

  淞沪战场已经够残酷的了,但那时双方投入的兵力也不过100多万,重型装备更是少的可怜!

  和如今发生在东欧的战事根本不在一个水平和一个层次上!

  就算是当下的第六兵团,放在这样的战场中也恐怕是全军覆没或者大溃败的命运!”

  江东再次扫视了一圈,

  “弟兄们,我们与欧洲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好好看、好好学,不要让发生在他国领土上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

  “是!!!”

  地图上展示的只是一个个红色箭头,但江东知道在箭头之下是无数高歌猛进的装甲部队。

  他们是当下蓝星最强的陆军部队,能够打到哪里,第聂伯河?莫斯科?还是乌拉尔山?

  真是令人忐忑又期待。
记住手机版网址:m.173xsv.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