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都料匠_天下豪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2章 都料匠

第(2/3)页

道,“他也是刻书世家出身,是刻书魏家的人。也是国子监和雇的民匠,转年就可以到我们佳士得行来了。”

  宋朝因为没有社会化的职业教育,所以职业世袭还是主流。师傅教徒弟,难免是要留一手的!爸爸教儿子,才会毫无保留。

  所以一门手艺不干上几代,别人是不会相信你有真本事的!

  “二位都料,坐下说话吧。”

  看到两人落座,武好古点点头,继续发问。

  “二位读过书吗?”

  “读过的。”看着挺老实的魏四海一笑,“干刻书行的,不读书可不行……实不相瞒,小底年少时还进过府学,考过一次发解试呢。”

  “进过府学?”武好古心说:书念得比自己(魂穿前)强啊!

  “怎么不读下去?”武好古又打听道。

  “大官人,开封府手艺行里都是这样的。”魏四海苦笑道,“一次发解试不过,就得去学本事了。”

  本朝工商地位高于前代,是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过工商户对于科举考试通常没有小地主那么执着,不大会没完没了考下去,通常一次不过发解试也就算了——这大概也和开封府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有关,若是在乡下当地主,有个两百亩,一年收个二十缗(相当于)的租,就能维持一户“士大夫地主”躬耕生活了。

  当然了,这也和以道德文章为取士标准的科举制度下的“低成本教育”有关。

  科举制度所带来的,不是高成本的精英教育,而是低成本的“普及教育”,读书的花费并不高。地主富农都可以承担,一次次科举落地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浪费点不值钱的时间罢了……

  而这种科举上升的模式对于数量庞大,生活成本比较低的中小地主家庭是最有利的。

  “那你也考过发解试?”武好古又问谢尚宾。

  “考过,”谢尚宾道,“不过小底没入过府学……所以学问比魏大哥还不如,但是各种门类的书,小底还是看过许多的。”

  刻书行的普通工匠可以不读书,哪怕不识字也没关系。但是刻书行的都料匠必须读过书,而且还必须读过各种杂书,不一定要精通,但必须能读通。因为送到他们手上的书稿不可能没有一点错漏,字迹也不一定清晰。所以刻书行的都料匠不仅要“审稿”,有时候还要抄书,所以都是有文化的。

  武好古点点头,顺手就在桌子上拿出两张李诫写的关于“石作”的书稿,分别递给了谢尚宾和魏四海。

  “看得懂吗?”武好古问二人道。

  “看得懂,”谢尚宾道,“是石作,也就是采石、垒石、石板、石刻等等……似乎是《元祐法式》里的内容。”

  武好古又看着魏四海,四海道:“小底手里这张不是《元祐法式》里面的,《元祐法式》的石作篇小底见过,和这篇不一样,没有恁般细致。”

  看来这魏四海负责过《元祐法式》的刻印。

  “还行啊。”武好古笑了笑,给自己的好学生米友仁打了个眼色。

  米友仁马上说道:“老师,两位都料在国子监是拿100缗的年例,和效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173xsv.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